玉米青枯病的成因和防治

  • 2015-08-10 00:00:00
  • 來源:東亞種業
  • 4288
玉米青枯病的發生及危害: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莖腐病,是為害玉米根和莖基部的一類重要土傳真菌病害。青枯病一旦發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 快的只需2~3天。目前,我國在廣西、湖北、四川、山東、山西、陜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均有發生為害,已成為當前玉米生產上的一大病害。
青枯病發病的輕重與玉米的品種、生育期、種植密度、田間排灌、氣候條件等有關。一般發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尤其是種植密度大,天氣炎熱,又遇大雨,田間有積水時發病重。最常見的是雨后天晴,太陽暴曬時發生。
 
癥狀表現:
玉米青枯病主要發生于玉米乳熟期。發病初期,植株的葉片突起,出現青灰色干枯,似霜害;根系和莖基部呈現出水漬狀腐爛。進一步發展為葉片逐漸變黃,根和莖基部逐漸變褐色,髓部維管束變色,莖基部中空并軟化,致使整株倒伏。發病輕的也使果穗下垂,粒重下降。首先是根系發病,局部產生淡褐色水漬狀病斑,逐漸擴展到整個根系,呈褐色腐爛狀,最后根變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病株葉片自上而下呈水漬狀,很快變成青灰色枯死,然后逐漸變黃;果穗下垂,穗柄柔韌,不易掰下;籽粒干癟,無光澤,千粒重下降。
青枯病是由多種病原菌單獨或復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莖基腐爛的一類病害的總稱。一般在玉米灌漿期開始發病,乳熟末期至蠟熟期為顯癥高峰。我國莖基腐病的癥狀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鐮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黃枯兩種類型。

莖部癥狀:
開始在莖基節間產生縱向擴展的不規則狀褐色病斑,隨后縊縮,變軟或變硬,后期莖內部空松。剖莖檢視,組織腐爛,維管束呈絲狀游離,可見白色或粉紅色菌絲,莖稈腐爛自莖基第一節開始向上擴展,可達第二、三節,甚至第四節,極易倒折。

葉片癥狀:
主要有青枯、黃枯和青黃枯3種類型,以前二種為主。青枯型也稱急性型,發病后葉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綠色,水燙狀或霜打狀,該類型主要發生在感病品種上和條件適合時。黃枯型也稱慢性型,發病后葉片自下而上逐漸黃枯,該癥狀類型主要發生在抗病品種上或環境條件不適合時。青枯、黃枯、莖基腐癥狀都是根部受害引起。研究表明,在整個生育期中病菌可陸續侵染植株根系造成根腐,致使根腐爛變短,根表皮松脫,髓部變為空腔,須根和根毛減少,使地上部供水不足,出現青枯或黃枯癥狀。
 
莖基腐病發生后期,果穗苞葉青干,呈松散狀,穗柄柔韌,果穗下垂,不易掰離,穗軸柔軟,籽粒干瘦,脫粒困難。夏玉米則發生于9月上中旬,一般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發病重,久雨乍晴,氣溫回升快,青枯癥狀出現較多。在夏玉米生季前期干旱,中期多雨、后期溫度偏高年份發病較重。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種發病重,適期晚播或種植中晚熟品種可延緩和減輕發病。一般平地發病輕,崗地和洼地發病重。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排灌條件良好、玉米生長健壯的發病輕;而砂土地、土質脊薄、排灌條件差、玉米生長弱的發病重。
 
發病原因: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尚有爭論,各地分離的病菌不同,有三種看法:1. 由真菌鐮刀菌引起的;2. 由真菌腐霉菌引起的;3. 是由腐霉菌和鐮刀菌復合侵染形成的。這三種情況是都存在的,由于各地生態環境不同,所以得出的結果不一。鐮刀菌和腐霉菌二者都能浸染致病,引起玉米青枯病,只是環境不同,主次不一而已。
 
發病條件:
1.雨量 玉米莖腐病多發生在氣候潮濕的條件下,如在北京地區,凡是7、8月間降雨多,雨量大,玉米青枯病發生就嚴重,因為此時降雨造成了病原菌孢子萌發及侵入的條件,使9月上旬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階段植株大量發病。
2.植株生育階段 玉米幼苗及生長前期很少發生莖枯病,這是由于植株在這一生長階段對病菌有較強抗性,但到灌漿、乳熟期植株抗性下降,遇到較好的發病條件,就大量發病。
3.連作的玉米地發病重 這是由于在連作的條件下,土壤中積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
 

防治措施:
1.合理輪作:重病地塊與大豆、紅薯、花生等作物輪作,減少重茬。
2.選用抗病品種:種植抗病品種,是一項最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北京德農鄭單958、農大108等。
3.及時消除病殘體,并集中燒毀。收獲后深翻土壤,也可減少和控制侵染源。
4.玉米生長后期結合中耕、培土,增強根系吸收能力和通透性,及時排出田間積水。
5.種子處理:種衣劑包衣,因為種衣劑中含有殺菌成分及微量元素,一般用量為種子量的1/40~1/50。
6.增施肥料:每畝施用優質農家肥3000~4000公斤,純氮13~15公斤,硫酸鉀8~10公斤,加強營養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7.用25%葉枯靈加25%瑞毒霉粉劑600倍液,或用58%瑞毒錳鋅粉劑600倍液喇叭口期噴霧預防。發現零星病株可用甲霜靈400倍液或多菌靈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5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