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種業參加沈陽市鄉村振興領域“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座談會
2020年10月27日,沈陽市鄉村振興領域“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座談會在沈陽市政府會議室召開,沈陽市市長姜有為、副市長鄭濱、秘書長曹鵬等市委領導,市各有關部門局長,及農業專家、企業代表、涉農區縣鄉鎮代表十余人出席本次會議。
座談會由沈陽市市長姜有為主持。省農科院院長隋國民、沈陽農業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周永斌、沈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副院長鄒洪濤、沈陽福來食品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鄂曉泉、中國中化集團中化現代農業(遼寧)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曉丹、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長成、沈陽市昊明禽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琦、沈北新區副區長李樹正、遼中區常務副區長張新波等十五位代表先后發言,為沈陽市“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現場氣氛熱烈而踴躍。
徐長成在座談會上表示:“東亞種業自1993年起步,在各級政府的指導扶持下,一直成長到今天的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目前在中國種子企業中排名省內第一,全國前十,在二十五個省設有約六十家子公司。公司以玉米種子為主營業務,在各大生態區擁有最多的審定品種數量,省內水稻種子的市場占有率約30%,其余大豆、高粱、馬鈴薯、蔬菜、水果、花草等大部分作物的種子種苗,公司亦已經營十余年。
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要培育種業龍頭企業,推動建設種業科技強國。種業作為農業發展的“芯片”,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肩負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繼續發揮基礎支撐作用,發揮良種在主要農產品增產增效中的關鍵作用,為服務脫貧攻堅發揮重要保障作用”等使命。東亞種業的各項研發成果最終都應用于各個鄉鎮農村的種植業。
一、在都市周邊近郊圈,發展實用型觀光農業。通過觀光提高農業效益,通過重視觀光種植的實用性,以優良品種和配套種植技術,讓觀光區蔬果等農產品的產量、品質及效益更好、更實用,更方便供給市場及改善市民生活。
二、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高效益的都市農產品供應基地。做好計劃與規劃設計,通過規模種植高產優質玉米品種、發展高水平養殖業、農業產品深加工及物流園、融資中介,形成科學的產業鏈,實現農業增收增效及保障都市農產品穩定供應、改善民生的目標。
三、發展高科技研究型企業,并實現產品創新與推廣服務相結合。發揮都市聚集人才、資源、資金的優勢,做高科技研究及技術服務是促進發展的核心動力。全國農業領域共有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于青島啤酒、光明乳業等企業,東亞種業的研發中心為其中東北唯一的“玉米生物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技計劃的支持下,東亞種業育出了東單1331等國內領先品種,并結合品種特點,開發了全套種植技術服務體系,為農業增產增效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東單1331通過東華北、黃淮海等四國審,以今年的區域測產數據看平均每畝最少能增產300斤干糧。高科技玉米品種對都市圈的食品農業也有很大促進。輝山乳業有38萬畝左右的自營牧場,去年有25萬畝種的是東亞種業的青貯品種。除了因為公司品種在產量和抗倒性上的優勢,營養品質也是關鍵。東單1331全株淀粉含量為37.72%、粗蛋白8.88%,生物學產量和營養指標都位居前列。很多內蒙、寧夏、河北等省的伊利、蒙牛、君樂寶的奶農也喜歡種植東亞的玉米品種。
種植推廣也至關重要。東亞種業本年度做了一個糧王爭霸賽活動,各縣市有幾百戶大戶報名。其中萬盈托管在法庫縣雙臺子鄉種植東單1331逾三萬畝,興佳農業在法庫縣的東拉馬村也種植了三萬畝,這兩戶干糧均產都達到了2000斤,最高產的三五百畝地的產量達到了近2600斤,高產地塊每畝收益能達到2500元。公司2020年在法庫、新民等縣市做的扶貧活動也多是高產品種試驗和種植技術服務類的產業帶動項目,持續效益更長。今年遼寧很多區域前期干旱,后期連續遭遇臺風大雨,因氣候特殊,玉米發病、倒伏減產的情況很多,東單1331的抗性和產量表現明年一定會帶動周邊農戶,提高省內糧食產量。
據《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0年全球面臨糧食嚴重不安全的人數增至2.65億人,比 2019年增長1.35億,全球饑餓人數達到6.9億。據海關數據,2020年上半年,中國自美進口農產品88億美元,同比增長56.4%,主要涉及大豆和玉米。玉米是世界上單產最高的作物,今天仍然是拉丁美洲很多國家的主糧,玉米產量對于我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而且就鄉村振興來說,很多落后偏僻的鄉村地區短時間內還是只能以種植適應性最廣的玉米作為收益手段,公司會繼續加強各種作物,尤其是玉米品種方面的研發力度,以產量更高,綜合抗性更好,營養更充分為目標,把自己應該做的事做好,也是作為種子企業在鄉村振興和農業發展中的責任。”
姜有為認真聽取發言,并不時與嘉賓就發言內容進行互動。座談會最后,他代表沈陽市感謝各位與會人員出謀劃策,為推動沈陽市鄉村振興提供了很多新理念、新思路。他說:科學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任重道遠,沈陽將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引領意識,力爭有所作為。并希望在座的專家和企業將來能一如既往支持沈陽發展,為沈陽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