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 “技術大餐”到田間 豐收背后有“糧”方

  • 2024-05-09 11:39:06
  •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麗穎 見習記者 朱夢瑩
  • 1147

2004年以來,為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指導,推進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工作機制,引導廣大農民選擇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農業農村部面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主管部門、部直屬事業單位、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共建高校等組織征集高產優質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并予以推介發布。20多年來,農業農村部共發布1900余個主導品種、1600余項農業主推技術,已成為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農業品種技術推廣的一項標志性工作。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的支持下,各級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科技示范戶開展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示范展示,廣大農技人員下沉一線、包村聯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推動主導品種主推技術進村入戶到田,極大提升了農業技術入戶率到位率,在全國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不同區域農業增收增產、節本增效、健康養殖、綠色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技術到位,實現穩產增產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源頭,是農業的“芯片”。通過培育適應貧瘠地塊的種子,提高糧食產量,“望天田”也能實現穩產增產。遼寧阜新,地處科爾沁沙地與遼河平原之間,沙化土地面積占全市面積的19.3%。2023年,彰武縣同心創展聯合社理事長孫繼剛帶著聯合社成員積極參與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在流轉、托管的1.5萬畝土地上種植“東單1331”,并引入了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平均每畝玉米種植數達近5000株。“在沙化地里種主導品種,采用主推技術,我們種出了高產糧,迎來了豐收年!”孫繼剛拿出了一份測產報告——社里位于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的600畝玉米地,畝產達到2135.2斤;鎮里另一塊面積480畝的耕地,玉米畝產2093.2斤。種出“噸糧田”的孫繼剛被村民們譽為新時代的“糧王”。

0101.jpg

作為耐密抗倒伏高產品種之一,“東單1331”在全國多地用于玉米單產提升工程項目,每年推廣1000萬畝以上,推廣面積逐年快速增加,以耐密、高產、多抗、廣適等突出優點被越來越多的農技推廣機構、種植大戶、合作社高度認可。

“玉米單產提升重點選育推廣耐密植、抗倒伏、宜機收高產品種,大力推廣高性能播種機提高播種質量,并主推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這項技術是針對目前我國玉米種植密度偏低、生產管理粗放、水肥利用率低和玉米生產逆境頻發等問題而研發的綜合解決方案。”農業農村部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專家指導組組長李少昆介紹。素有“兵團糧倉”美譽的奇臺農場,依托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長期與中國農科院合作開展玉米密植高產栽培理論研究,形成了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機械粒收與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及玉米高產研究與推廣的“奇臺模式”,農場曾5次創造全國玉米高產紀錄。良種配套良法,是實現高產高效的必由之路。將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則離不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建立了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遴選發布機制,圍繞技術傳導鏈條構建起‘省級專家團隊+縣市推廣部門+農技人員+示范主體+輻射戶’的推廣模式,圍繞產業發展鏈條,集成熟化種養模式,突出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綠,落實到適宜縣市。在縣級層面,我們要求每項主推技術都落到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或者示范主體,每個基地或者主體都有一名農技人員對口服務,確保農業主推技術進村入戶到田。”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科技與人才處處長柯楓英介紹。圍繞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山東不斷加大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遴選力度,深入開展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為依托,組織農業專家、農技人員等開展示范展示、推廣培訓、宣傳指導和技術服務。禹城市還成立了11個技術指導組和“禹城市小麥產業技術服務群”,搭建線上線下服務模式,全方位、多頻次向農戶提供科學指導服務,確保良種良法真正“落地生根”。

科學減損,守護一粒一粟

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糧。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須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增產與減損并行。油菜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的半壁江山,在保障食用油供給安全中占據核心地位。然而,油菜因果莢成熟度不一致,機收時容易造成裂角落粒,油菜籽聯合收獲損失率大是制約油菜生產提質增效的瓶頸問題之一。眼下,各油菜主產區已陸續開始收割。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毛李鎮,當地大力推廣的“分段式”機收,讓油菜收割減損增效。“合作社采用稻再油種植模式,去年,頭茬水稻畝產600公斤、兩茬再生稻畝產400公斤,實現了‘噸糧田’;采用早熟品種機械移栽油菜,畝產達到216公斤,實現了糧油兼豐。”毛李鎮鐵牛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萬云東說。

0102.jpg

為了無縫銜接再生稻頭季機械化育插秧,萬云東購置了油菜割曬臺、油菜撿拾臺,配套已有聯合收獲機底盤,一機多用,分段收獲,提前搶收早騰茬,預計5月初便能完成在田油菜收獲,既解決了高產大植株移栽油菜高效割曬鋪放和低損撿拾難題,又提高了機具利用率,與油菜聯合收獲相比,減損增效80-90元/畝。據悉,油菜機械化高效低損收獲的關鍵在于三個方面,一是把握好油菜適收期,二是選用專用油菜籽聯合收獲機,三是合理規劃采用分段收獲。多年來,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持續跟蹤油菜機械化高效低損收獲技術,開展不同種植方式條件下油菜聯合收獲、分段收獲作業效果綜合測評,總結提出適應不同需求的油菜高效低損機收方式,推動先進適用機具加快部署到生產一線。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高發、頻發成為農業生產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黃淮海地區是我國夏玉米主產區,在夏玉米生長過程中干旱、高溫、陰雨、寡照、漬澇等非生物逆境常有發生。在德州市臨邑縣“噸半糧”核心區,全國人大代表、糧食生產先進個人魏德東告訴記者:“以前這里一下大雨就澇,澇得早了影響生產,澇得晚了影響收獲,讓人著急。”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山東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制定了夏玉米全生育期逆境防御高產栽培技術。“通過耐高溫和高產品種搭配,降低了花期高溫、干旱和寡照可能造成的花期不遇的風險。”山東省泰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技推廣站站長殷復偉介紹,“在這一時期,高溫干旱時我們指導農戶采用微噴、滴灌、噴灌等方式降低田間溫度,陰雨寡照后補充葉面肥、寡糖等生長調節劑,盡快恢復生長,提高光合效率。還配合無人機擾動等措施,輔助授粉,增加穗粒數、提高結實率、防止花粒,通過這幾年的生產實際來看,效果明顯”。

機藝融合,促進提質增效

每年國慶假期,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的湯永祿博士都會帶著團隊成員在田間忙著測試各種播種機新機型,以便到10月底小麥正式開播時為農戶提供新的選擇。在農業農村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持續資助下,湯永祿團隊基于播種機設計創新和農藝優化創新而成的稻茬小麥免耕帶旋播種技術已連續4年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過去一到播種期我們就愁眉苦臉的,試過很多種機器,都達不到播好、長好的目標。”來自四川梓潼縣佳裕家庭農場的古國紅說。2018年,他在自己的1000畝稻茬小麥地上嘗試了濕田免耕條播技術,播種環節每畝節約成本60元以上,節約種子10斤。到了冬干春旱時期,保墑能力顯著增強,土壤濕度比旋耕麥田高出10%以上,小麥后期長勢明顯,產量提升了40至60公斤。“相較于以前使用的翻耕一次再進行小麥播種的方式,免耕帶旋播種技術播種模式靈活、播種質量高、肥料利用率高、病害更輕、增產顯著。”河南淮濱縣種糧大戶王匯宏介紹說,“我可能是河南最先引進使用這項技術的農戶,剛開始也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第一年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近幾年,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和稻茬麥區各級推廣部門加大示范推廣力度,先后在四川、湖北、河南、江蘇、安徽等省市設立規模化示范片,召開現場觀摩研討會,讓越來越多的農戶認識和掌握免耕播種新技術。目前,年推廣面積已達500萬畝以上,累計推廣面積超3000萬畝,實現增糧10億斤以上、節本增效30億元以上。

0103.jpg

如今,越來越多農業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小院”模式等多樣化的農技推廣服務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推動力。為了暢通農業技術咨詢通道,實現專家和農民有效對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數據科學與農業經濟研究所構建了農業AI大模型人機融合問答技術及服務機器人系統平臺——“農科小智”。“農科小智”智能咨詢機器人,通過“系統自動問答+專家人工解答”的模式,為農業用戶提供常見問題語音對話問答、難點問題專家指導等綠色通道服務,幫助農民解決“種什么、怎么種、去問誰”等最關心的問題。“院校合作好處多,‘農科小智’到我社,科技創新記心窩,服務農民樂呵呵。”這是北京益農緣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在微信朋友圈稱贊“農科小智”農業智能咨詢機器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派駐峪口鎮的科技書記杜洪艷說:“農民可以隨時向‘農科小智’提問,及時解決了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類問題,體驗和得到了‘農科小智’24小時貼心服務。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科技資源支撐,讓科技創新‘慧’農更惠農。”目前該技術已在北京80多個園區、基地和專業村應用,同時在全國十多個省市得到推廣,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2萬多個,提供技術咨詢及專家指導600多萬人次,使科技服務直接對接農業生產需求,緩解了農業專家供需矛盾。